中国古代的漆器为什么被称为古代塑料
中国古代漆器具有着轻便、防水、美观、不怕摔、易塑形等特点,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更被称为“古代塑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1986年时曾说:“漆器可能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工业塑料”。
“如胶似漆”这个成语我们耳熟能详。实际上,“胶”和“漆”这两种物质的发现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庄子》中有“漆可用,故割之”,这是中国采割生漆的最早记录。天然漆,又名大漆、生漆,从漆树皮内流出时呈乳白色,凝固后变为棕红,长久放置后氧化变黑,“漆黑”一词正是来源于此。在添加了古代最常见的朱砂颜料后,就变成红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漆器,大多以黑、红两色为主。
作为一种油溶性树脂,漆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漆酚、漆酶,它们极易引起皮肤过敏。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漆酶能催化漆酚的氧化作用而生成半醌,经过半醌的催聚,使漆酚多聚成链;再经过过氧交联,使链交织成片状漆膜;如果与麻布、纸片复合,则可交集成为体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这种漆膜的固化反应过程就是高分子化学反应过程。
生漆本身就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也是目前人类所知最早使用的天然涂料。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漆器修复师用半凝固的生漆涂抹在器物表面,使得器物表面干燥后,形成了一层坚牢、光亮的薄膜,此举不仅保护木材,而且明亮美观,还具有一定的耐热、耐酸碱的能力。
古人用“胶”和“漆”这两种物质作比,显然在当时已经开始使用胶和漆,并且对其特性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我国考古学家曾在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过一只漆木碗。史料记载,在古人早期的生活用具中,木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保护木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涂上一层漆,因此木胎漆器获得了很快的发展。
商代贵族拥有大量的漆器已不是一件稀罕事。1950年,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的商代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雕花的朱漆木器。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多种漆器。有的胎已腐朽,而漆壳尚可辨识,它们都是朱地黑漆,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这些都足以证明商代的漆器制作工艺已具有一定水平。
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漆器工艺迅速发展,小到发簪、餐具、乐器,大到桌案、御座,也都是由漆器制成。
《齐民要术》中有专章论述漆器的制造。怎样可以延长漆膜的耐久性?贾思勰认为,“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此外,朱砂亲油性好,用朱砂调和,既变成了红漆,也具有耐久性。环境潮湿容易发霉怎么办?“一曝使干”,即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线杀菌,减少发霉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漆工们还发现,漆膜的干燥速度和漆膜的质量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密不可分。虽然基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这就是漆酶的氧化作用,但是却在实践中创造了“荫屋”——为漆器的干燥固化创造了一个温度、湿度适宜又无灰尘污染的环境。
漆器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文明史和历代经济生活繁荣发展的标志,大量出土的漆器文物历经几千年仍完好如初,它们所显示的耐久性和光泽度都是现代合成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古代漆器的漆是怎么来的
1、 你知道吗?古代漆器上那层亮晶晶的漆,其实是从一种叫漆树的植物里来的!这种树主要长在中国、日本这些地方,它的树液就是漆的原材料,特别神奇,就像大自然的“天然涂料”一样,古人发现它后,就用它来做各种漂亮的器皿,比如碗啊、盒子啊,因为它防水又耐磨,还能防腐呢。
2、 那漆是怎么采的呢?挺辛苦的活儿!工人得在夏天的时候,趁天气热,用特制的刀在漆树上割口子,树液就一点点渗出来,像牛奶一样白白的,但别碰它,这东西有毒,会让人皮肤过敏起疹子,工人得小心翼翼收集到竹筒里,一天只能采一点点,一棵树一年也就产一小杯,所以特别珍贵。
3、 采到的生漆还不能直接用,得加工处理,古人会把生漆过滤干净,去掉杂质,然后放在阴凉地方让它慢慢“熟化”,这个过程叫“晒漆”,其实是让漆里的水分蒸发掉,漆变得更稠更黑,有时候还会加颜料调色,比如朱砂做红色漆,这样漆器才能有各种鲜艳的花纹。
4、 为啥古代人这么爱用漆呢?因为它超级耐用,涂在木头上,能防潮防虫,放几百年都不坏,像中国的战国漆器、日本的莳绘漆器,都是靠这个技术传下来的,而且,漆的采集和制作全靠手工,费时费力,所以古代漆器都是贵族才用得起的高档货,普通老百姓可玩不起!
5、 有趣的是,漆树现在还在种,但现代人用化学漆多了,不过,传统工艺还在传承,比如日本轮岛涂这种,还是坚持用天然漆,想想看,几千年前的古董,漆层还闪闪发亮,全归功于这棵不起眼的树呢!
相关问题解答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漆器是“古代塑料”?
哈哈,这个比喻太形象了!漆器在古代就像今天的塑料一样“万能”——轻便、耐用、防水防腐,还能做成各种生活用品(比如碗、盒、家具),甚至奢侈品(比如雕漆工艺品),而且它和塑料一样,靠人工合成(天然大漆加工后硬化),所以被戏称为“古代黑科技”!(*参考:漆器的物理特性与塑料相似*)
2、古代漆器的“漆”是啥?直接从树上割的吗?
没错!老祖宗的智慧就是直接薅大自然羊毛——漆树的汁液(生漆),工人用刀割开树皮,收集流出的乳白色树液(像割橡胶),但这玩意儿可娇贵了:必须凌晨采集(太阳一晒就变质),还得是树龄5-10年的壮年漆树,更绝的是,生漆接触空气后会氧化变黑,所以成品漆器大多是经典“中国红”或“高级黑”。(*参考:生漆采集工艺*)
3、漆器制作要刷多少层漆?为啥那么贵?
说出来吓死你——顶级漆器要刷几十甚至上百层漆!每刷一层都得阴干打磨(耗时几个月到几年),比现代美甲贴钻还费劲,而且生漆产量极低(“百里千刀一斤漆”),还会让人皮肤过敏(古代工匠手烂是常事),加上镶嵌金银、雕刻花纹的工艺……搁古代绝对是奢侈品,贵族才用得起!(*参考:漆器制作工序*)
4、现代还用传统大漆吗?会不会被化工漆淘汰?
现在纯大漆作品很少啦(太贵+工期长),但高端领域依然不可替代!比如故宫修复文物必须用天然大漆(化工漆会腐蚀文物),日本茶道器具也坚持传统工艺,不过日常用品基本被合成漆取代了——毕竟谁也不想买个筷子等三年嘛!(*参考:现代漆艺应用*)
(*注:回答融合了历史记载+工艺知识,用口语化解说避免学术腔~*)
本文来自作者[向竹]投稿,不代表华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nxczy.cn/zshi/202507-2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华建号的签约作者“向竹”
本文概览:中国古代的漆器为什么被称为古代塑料 中国古代漆器具有着轻便、防水、美观、不怕摔、易塑形等特点,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更被称为“古代塑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1986年时曾...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的漆器为什么被称为古代塑料 古代漆器的漆是怎么来的》内容很有帮助